商朝末年,世道乱得像一锅煮沸的粥。商纣王昏庸暴虐,百姓在苛政下喘不过气,而渭水流域的周部族却像破土而出的新芽,一天天壮大。周人的先祖后稷,早在尧帝时期就担任农师,世代承袭这份差事,把农业打理得井井有条,也因此积累了深厚的根基。
这时候,周部族迎来了一位贤明的领袖——周文王姬昌。他延续祖辈重视农业的传统,待人宽厚,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愿意跟着他干。周文王心里清楚,想要成就大业,光靠老实种地可不行,还得有能臣辅佐。于是他广纳贤才,不少有本事的人都慕名而来,文臣武将凑了一大帮。
眼看着周部族一天天壮大,商纣王坐不住了,随便找个由头,就把周文王抓起来,关在羑里(今河南省淇县西北)。周文王的臣子们急得团团转,四处搜罗美女、宝马和珍宝献给纣王,又花钱买通商朝大臣在纣王面前说好话。纣王这人贪财又好色,收了好处,就把周文王放了。
重获自由的周文王,心里憋着一股气,发誓要让周部族强大起来。可他琢磨着,手下虽然人才不少,但缺个能统筹全局、谋划灭商大计的关键人物。从那以后,寻访贤才成了他的头等大事。
展开剩余62%就在这当口,渭水畔出现了个怪老头。此人须发斑白,看着有七八十岁,每天在磻溪钓鱼。奇怪的是,他的鱼钩离水面足有三尺高,还是直的,上面连鱼饵都没有。过往的人见了,都当他是个糊涂老头,谁也没把他当回事儿,直到周文王路过。
周文王好奇,就过去和老头攀谈。一聊才知道,这老头名叫姜尚,字子牙,是远古炎帝的后代。早些年,他在商朝都城朝歌宰过牛,又在孟津卖过酒,可惜做生意实在不在行,赔得血本无归,这才跑到渭水边钓鱼。但他钓的可不是鱼,而是等一位贤明的君主。
两人越聊越投机,姜子牙谈起天文地理、政治军事,头头是道。他分析说,商朝气数将尽,得有贤明之主取而代之,给百姓谋个好日子。这番话,正说到周文王心坎里。周文王当场就认定,这就是自己苦苦寻觅的治国大才!他恭恭敬敬地说:“请您出山,帮我治理国家吧!”说完,就让人备好马车,邀姜子牙一同回城。
姜子牙到了周部族,先是被拜为太师,后来又升为国相,军政大事一把抓。周文王的父亲太公季历生前就盼着能有这样的大贤,所以人们尊称姜子牙为“太公望”,后来叫顺口了,就成了“姜太公”。
姜太公果然没让人失望。他辅佐周文王,对内发展生产,让百姓吃饱穿暖;对外征讨不服的部族,扩充疆土,一步步削弱商朝的势力。在姜太公的谋划下,周部族先后打败犬戎、密须等部族,收服耆国,吞并崇国,还在崇国故地修建丰城,把都城迁了过去。到周文王晚年,周的疆域东北到山西黎城,东抵河南沁阳,南边势力延伸到长江流域,天下三分之二的地盘都归了周,灭商的根基算是扎稳了。
周文王去世后,姜太公又辅佐周武王,一举推翻商朝,建立周朝。从渭水边的钓鱼翁,到周朝开国元勋,姜太公的一生堪称传奇,他的故事也成了后世求贤若渴、君臣相得的典范。
发布于:山东省免费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